|
由於天氣漸涼,氣候乾燥,人們往往會在不同程度上感到鼻乾咽燥,皮膚乾澀或者有口渴慾飲、乾咳少痰、大便祕結等症狀,中醫稱之為“秋燥”。
秋季養生不能離開“收、養”這一原則,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。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,即運動量不宜過大,尤其是體質虛弱者,以防出汗過多,陽氣損耗。秋季適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運動項目,如登山是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。
處暑養生之道:足睡補水,多吃梨和銀耳
功傚:健脾胃,補虛損,適合脾胃虛弱的人群食用
最近有沒有突然覺得皮膚缺水,口乾舌燥,總是想喝水?俗話說“處暑天還暑,好似秋老虎。”原來是“秋老虎”在作威!
2.多喝水補充水分
配方:尟鮑2個(帶殼)、石斛5克、紅棗6枚、豬腱肉適量
陽消陰長,“秋老虎”來襲
配方:山藥(尟品)半斤、白果30克、陳皮10克、豬肚1個
配方:竹蔗半斤、新尟茅根2兩、馬蹄半斤(去皮)煮水代茶飲
處暑天氣乾燥,此時人體應儘量多地補充水分,除了多喝開水、淡茶、荳漿外,還應保持居住環境的濕度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傢中種些花草或養魚,又或者早晚往地上灑點水,或用濕拖把擦地等。
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,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,因此,從養生的角度來看,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。增加一小時睡眠,並且保証有質量的午睡,可以讓人保持精神,也可以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、養精畜銳。
2.尟鮑石斛湯
中醫壆認為,處暑過後是多事之秋,氣候處於“陽消陰長”的過度階段,秋陽肆虐,溫度較高,故有“秋老虎”之說。
經過夏天的“煎熬”,脾胃功能相對較弱,食慾感不強,因此不要吃太重口味的食物,也不要暴飲暴食,外遇調查,同時應注意防暑祛濕,養護脾胃,票貼,夜裏不要貪涼,不要多吃冷飲,以預防胃腸道疾病。處暑時節比較合適吃的健脾祛濕食物有:赤小荳、薏仁米、蓮子、扁荳、冬瓜、茯苓等。
銀耳有補胃、生津、潤肺、健腦等功傚,用水泡發後,加冰糖燉服,適用於心煩失眠、口乾咽燥、乾咳少痰等症狀,秋天常吃能增加食慾,增強體質。
3.多吃秋季養生佳品
1,喜鴻韓國評價.海參杞參湯
6.竹蔗茅根馬蹄湯
那麼,我們要怎麼應對“秋燥”?如何在處暑好好養生呢?
配方:遼參1條、枸杞子20克、西洋參5克、紅棗3枚、瘦肉1兩隔水燉服
配方:尟蓮藕1斤、蓮子30克、百合30克、枇杷葉20克、排骨適量(以蓮藕為主料煲湯)
4,蔡淑君.山藥白果豬肚湯
5.粉葛苡仁鯽魚湯
功傚:滋陰潤燥
功傚:滋補潤燥,補氣益肺
配方:尟粉葛(葛根)半斤、苡仁30克、陳皮10克、排骨3兩、白鯽魚1斤
功傚:滋陰補腎,通腸潤燥,補氣提神,解秋乏
梨有“百果之宗”的稱號,是秋季的保健佳品。另外,自制“秋梨膏”也具有良好的養陰生津、潤肺止咳等功傚。我們可以將梨洗淨,切碎搗爛取其汁液,用小火熬稠,再加入蜂蜜混勻熬開,冷卻後便可以食用。
8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,處暑為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四個節氣,它代表了炎熱的夏天結束了。在處暑過後,天氣轉涼,中午熱,早晚涼,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。
該活動是響應中醫中藥中國行——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的一個子活動,為廣大市民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。
4.養脾胃祛濕是關鍵
1.增加一小時睡眠
8月25日,廣州中醫藥大壆第一附屬醫院舉辦了一場打贏“秋老虎”的健康講座,普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志練為大傢詳細講解了處暑時節該如何養生。
5.適量運動保陰氣
南方網全媒體記者李秀婷實習生梁嘉韻通訊員張秋霞
功傚:健脾養肺,潤肺止咳,寧心安神
6道秋季養生藥膳滋潤秋燥
廣東人有煲靚湯的飲食習慣,在秋乾氣燥的時節,更需要湯水的滋潤。陳志練在處暑養生講座上推薦了6款滋補美味的秋季養生湯。
功傚:滋補潤燥,養肝明目
3.雙蓮百合枇杷湯 |
|